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两会丨北师大人的声音(三)

目录导航

1

张志勇:出台义务教育学校公共服务标准

建议提高中西部地区县域普通高中教师待遇

2

庞丽娟:“双减”政策背景下优化教师人事制度

3

黄泽元:“东数西算”助力老区新发展

4

李蓬:担当教育创新使命,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5

闫傲霜: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家战略

6

陈军:研究制定涉台民事诉讼建议程序试点方案 简化涉台案件审判程序

7

吴文科:优化“五个一工程”奖,惠及全文艺领域

8

公保扎西:将青海文都古城遗址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1

张志勇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


出台义务教育学校公共服务标准

    义务教育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尽快出台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标准,是推进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和前提。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三十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经历了全面普及、均衡发展“两次历史性飞跃”。2011年,我国在世界上九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率先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2021年,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895个县全部实现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开启了我国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的新征程。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义务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还存在以下三大挑战:


一是不同省域之间人均义务教育事业费差距较大。2021年,我国小学、初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支出最高的省份分别为35473元、64124元,而最低的省份只有7099元、10436元,高低分别相差5倍、6倍多。


二是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差距较大。乡村学校优秀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难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三是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距较大。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追求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对美好教育生活的向往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这就是从“学有所教”向“优有所教”转变,从“有学上”到追求“上好学”。办好家门口的每所学校,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


    针对上述问题,张志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努力缩小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差距,全面推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


 出台义务教育学校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按照到2025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的部署,必须明确义务教育学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标准,包括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教育事业费标准、办学条件标准、教师学历标准、教师岗位设置标准、教育管理标准、教育质量标准,等等。


完善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缩小省际间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差距。把缩小省际间义务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水平作为新时代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完善中央教育财政经费转移支付机制,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应以省级财政支出达到相应强度为前提,达不到相应支出强度的,中央财政不给予转移支付支持。省级财政性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其义务教育生均经费仍然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中央财政应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逐步缩小其与全国义务教育生均经费的差距。通过持续努力,到2035年把省际之间的义务教育生均经费差距缩小到3倍以内。


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一体化战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差距。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公共服务差距,必须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学校一体化发展。一是在教育经费投入上,要彻底变“双轨制”为“单轨制”。乡村学校从经费来源上要彻底与乡村财政脱钩,变县乡两级财政投入办学为县级财政投入办学。二是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变“城镇学校不断从乡村学校抽取优秀教师”为“城镇学校优秀校长教师反哺、支持乡村学校”。三是在办学标准上,变“城乡学校统一办学条件标准”为“乡村学校弱势补偿”,在经费、师资、设施配备上进一步向乡镇学校倾斜,用更高的资源配置标准支撑乡村学校的发展。四是在办学体制上,要变“以城带乡”为“城乡一体”。应积极探索实施城镇学校与乡村学校一体化办学、一体化管理,进而在学校内部让教师资源流动起来。


 实施全域义务教育优质发展战略,缩小校际之间教育公共服务差距。要大力缩小县(市区)域内学校间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差距,推进我国义务教育进入全域优质教育时代。树立全域优质教育的理念,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而适合的教育;实施全域优质教育的战略,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要进一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大优秀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力度,深化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均衡配置到域内普通初中的办法,创造优质教育机会公平配置新格局。同时,要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全面提高底部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尽快让人民群众身边的学校成为百姓心目中的“好学校”。


来源:人民论坛网

责任编辑:宋畅


建议提高中西部地区县域普通高中教师待遇

    经过调研发现,中西部地区高中教师待遇低,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县域高中发展提升面临的挑战之一。具体体现在:


    中西部分地区县中出现教师“有编制”“招聘难”现象。中西部地区县中新入职教师待遇偏低,对师范院校毕业生普遍缺乏吸引力。据中部某省一所县中校长反映,年轻教师短缺的直接原因是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回农村工作,根本原因是教师待遇过低。此外,中西部地区县中教师对收入待遇满意度较低。


    为此,张志勇提出如下建议:


健全中西部地区县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县中教育涉及教育公平、乡村振兴和促进共同富裕,县中教育是国家和地方共同事权,要改变当前县中经费供给主要由县级财政承担的状况,逐步提高中央和省级政府分担县中教育经费的比例。


    中央财政设立县中振兴专项经费,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县中教育经费专项转移支付力度,专项用于新建高中建设经费补助、化解债务,以及新招聘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等。


    适当提高高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与学费标准。国家统筹测算高中教育成本,适当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适当提高高中阶段学生学费标准。


    尽快出台高中课后延时服务经费财政和家庭分担制度,为县中教师提供课后服务补贴。


提高中西部地区新入职县中教师待遇保障水平

    强化边疆县、民族县、脱贫攻坚巩固县高中学校新进教师“一揽子”待遇保障政策供给。国家为上述地区县中新进教师设立为期3至5年的生活补贴;按照中央和省级政府出台的保障性住房进校园政策,支持教师周转住房建设,鼓励和支持省、市、县各级政府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毕业生。


    此外,确保中西部地区县中教师工资待遇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将其纳入各级政府教育督导。


来源:人民论坛网

责任编辑:宋畅



02

庞丽娟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总督学顾问


“双减”政策背景下优化教师人事制度

    “在调研中普遍感受到,教师们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专业能力要求更高,更加注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同时,不少校长、教师反映,一线教师短缺问题凸显,教师在校工作时间普遍延长,工作强度明显增大,专业发展、心理和兼顾家庭等面临较大压力。”庞丽娟指出,为积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更好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落地,应对实施“双减”后教师队伍面临的新挑战和更多付出,予以高度关注,主动优化教师人事制度,以更加健全完善的薪酬待遇、考核评价、职称评聘、用人机制等,为“双减”政策的持续有效推进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因此,庞丽娟提出三方面建议:


    第一,健全薪酬待遇制度,保障“双减”后教师待遇。一是指导各地抓紧研制出台配套的薪酬待遇保障政策举措,规定向教师发放适宜并具有一定激励性的绩效工资和津补贴,以彰显对教师劳动、付出的尊重。二是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以财政投入为主,专项用于保障参与课后延时服务的教师和相关人员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在尚未将课后服务经费纳入预算管理的情况下,可以设置课后服务专项经费,保障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待遇。三是健全中小学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优化绩效工资方案。


    第二,完善考核评价与职称评审等制度,健全教师激励机制。一是应健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重点考察教师在推动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方面的努力与成效,将教育教学质量、课后服务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分层与个性化作业设计能力、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等体现“双减”核心要义的多方面能力与绩效纳入指标体系。二是完善职称评审标准,将职称评定与考核评价结果密切挂钩。“双减”背景下的教师职称评审应更加聚焦教师的师德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并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在“双减”、课后服务工作中贡献突出的教师,增强教师职称评定的激励性。三是围绕“双减”实施中的表现与贡献情况,健全评优评先制度。在已有的各类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在“双减”政策下表现突出的教师。


    第三,改革教师管理体制、创新用人机制,多元有效扩充师资力量。一是积极改革教师管理体制,提升管理层级。依据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筹考虑生师比与班师比,及时、适当核定增加教师编制,特别是要提升教师编制及其管理的统筹层级,由现有的区县为主提升为市级统筹,即由市级政府对市域内教师编制资源进行统筹配置、动态调整,充分盘活市域内编制资源。二是创新用人机制,积极探索并统筹使用各类用人方式。通过返聘方式聘请有丰富教育经验和较高专业水平,特别是科技类、文体类、艺术类等退休教师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合法规范地聘用校外机构的专业人员,积极吸纳优秀人才加入课后服务教师队伍。借鉴一些地区有益经验,充分用好“五老”资源助力课后服务和教育活动开展。还可积极用好多类具备优秀素养和资质的专业人员,包括非遗传承人、能工巧匠、优秀运动员、优秀志愿者等,为学生开展艺术、科技、体育、综合实践等课后服务提供指导。


来源:中国教育报

记者:林焕新



03

黄泽元

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庆阳市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校友


“东数西算”助力老区新发展

    2023年,庆阳重点围绕开工建设10万架算力规模的目标,谋划实施了中能建、秦淮数据、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10个数据中心项目,集群的算力规模和承载能力正在逐步提升,但目前存量及在建机架与市场需求和规划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东数西算”的真正场景还未正式落地。因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从国家层面加快算力资源跨域调度和数据要素流通研究,为枢纽节点建设提供顶层指导;


    二是从国家层面推动三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共同加快庆阳与东部城市、与其他国家枢纽节点间的直连链路建设,打造高可靠、低时延、高通量的网络通道,为“东部数据”向庆阳流动和庆阳数据中心集群算力跨域输出提供可靠的网络基础,推动“东数西算”场景真正在庆阳落地;


    三是从国家层面推动支持庆阳数据中心集群与东部、中部地区的“结对子”合作,尤其是甘肃省与河南省、庆阳市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郑州、苏州、南京等区域的合作,共同开展算力跨域调度、城市算力网以及产业合作,落地一批“东数西算”标杆性项目,助力庆阳建设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


来源:民生周刊

记者:王迪



04

李蓬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州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友


担当教育创新使命,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围绕打造国家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高地,李蓬表示,目前,包括河南在内的中西部省份多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希望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与制度,对人才流向加以引导。她建议优化高端平台布局,比如依托正在打造的7个省实验室建设,锚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等建设目标,与科技部、教育部相关部委及中科院系统建立联合共建机制与会商机制,最大程度用好国家政策红利与区域资源优势,打造基于区域资源特色与优势的战略科技力量,以平台留住人、用好人、育新人;同时,建议创新“全时引进”模式,在人事关系、社会保障等方面破除体制障碍,打通地域界限,做到不唯身份引进人才、不拘形式借用人才、不求所有使用人才,变“人才流量”为“知识流量”;另外,建议加大科研项目支持,相关部委加强对中西部省份设立联合基金的资助力度,提升中西部地区人才的创新能力。


来源:中国教育报

记者 张利军



05

闫傲霜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校友


坚持“四个面向”服务国家战略

    闫傲霜从事科技工作多年,一直秉承坚持“四个面向”加快科技创新的理念,并通过一份份脚踏实地的调研报告,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与临床医学优势,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关于优化留学归国人员支持政策的建议》等多份建议。


    “近年来,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日益提升,医药健康产业快速发展。”闫傲霜说,“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四个面向”中尤其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如何实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并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全面部署。


    当前,中国正处在从医药制造大国向医药创新强国迈进的重要历史节点,未来可期。但与此同时,一些由新形势新情况引发的新问题,也不容忽视。

    

    惟创新者进。闫傲霜建议,多管齐下,形成创新“合力”:充分发挥科学研究与临床医学优势,落实“科技进步法”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为医疗机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供政策指引;细化医学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激励政策;组织构建产学研医协同的医学创新转化服务平台;打通“堵点”,加快推动新技术新成果审评审批、临床试验、进入医保等重要关键环节改革,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更多创新成果早日为人民健康发挥作用。


    闫傲霜还说,“四个面向”也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朝什么方向努力、向什么目标发展的重大问题,为做好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


    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加快建设人才强国,必须用好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其中,更加紧密围绕国家发展需要,做好留学归国人员的人才工作,被提到了重要位置。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送出去和引进来是两个重要渠道。”在闫傲霜看来,坚持“四个面向”,坚持人才工作的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优化留学归国人员支持政策,是一个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她具体阐述说,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亟需进一步优化细化留学归国人员支持政策。并就此建议,要完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法规及制度体系建设;用大平台为人才提供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机会;进一步完善引智环境,逐步使工作重点由重引进向重使用转变;做好留学人员归国创业就业服务工作。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06

陈军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台盟北京市委主委,北京师范大学校友


研究制定涉台民事诉讼建议程序试点方案 简化涉台案件审判程序

    陈军提交的《关于简化涉台案件审判程序的提案》认为,随着海峡两岸交往日益频繁密切,经贸合作不断拓展深化,人民法院涉台司法工作也面临着新需求、新挑战。当前,涉台民商事案件参照涉外审判程序处理,导致台湾当事人在内地法院参与民事诉讼、涉台证据审查认定、涉台判决在内地的认可和执行等存在一定不便。特别是在案件审理中,案件送达程序存在较多不便。


    为了简化涉台案件审判程序,实现涉台案件审理再增速,依法保护台湾同胞在陆权益,使在陆台胞台企人员在国家法治建设中更有获得感,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研究制定涉台民事诉讼建议程序试点方案,并加以落实推进。由最高人民法院扩大授权范围,授权北京、广东、福建、江苏等影响力较大、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地方法院,试行简化涉台民事诉讼程序。


    第二,开展相关调查研究论证工作,及时深化调研成果,有序扩大涉台民商事案件适用简易程序、普通程序独任审理的范围。采取“正面+负面”类型清单的方式,科学合理界定适用范围,实现审判组织与案件类型、审理程序的精准有效匹配。依据案件繁简情况,在立案环节强化识别、准确标识与分流。


    第三,推动完善涉台司法互助网络管理平台建设,完善司法文书送达及调查取证机制。适当调整各级法院电子诉讼平台设置功能,增加台湾同胞使用台湾居民居住证办理诉讼事务的页面,以便台胞参加相关诉讼事务。积极运用互联网方式优化送达程序,破除“空间”壁垒,引导台湾当事人选择微信小程序、链接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接收诉讼文书,有效缩短司法文书跨域送达所需时间。


    第四,加强对涉台案件办案人员专业能力的培训。协调、指导各地法院增强与授权地区人民法院的交流,探索建立法院系统涉台案件综合审判组织,集中负责涉台刑事、民事、行政案件的审理。明确各级法院允许持有台湾居民居住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的台胞参与诉讼活动和旁听审判,明确持有台湾居民居住证的台湾当事人委托大陆律师或者其他人代理诉讼的授权委托书无需公证认证手续。


    第五,鼓励各级法院加强与当地涉台商事纠纷调解中心的合作,通过涉台案件诉讼与调解的全面对接,实现法院诉讼与人民调解的优势互补,畅通纠纷多元解决渠道。


来源:中国台湾网

编辑:李宁 

审校:李柏涛



07

吴文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校友


优化“五个一工程”奖,惠及全文艺领域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实施的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奖励活动,自1992年开展以来的30年间,对推动我国文艺创演和社科理论的繁荣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如何让其发挥更大作用?在今年年全国两会期间,吴文科提出了相关提案。吴文科建议改进和优化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奖励活动,使之由仅限奖励“一部好的戏剧作品,一部好的电视剧(或电影)作品,一部好的图书(限社会科学方面),一篇好的理论文章(限社会科学方面),一首好歌”五个方面及“一部好的广播剧”,扩展为涵盖包括文学、美术、书法、曲艺、杂技、舞蹈和摄影等全部文学艺术门类及整个人文社科学术理论领域,以全面激扬文艺创演,进一步推动学术理论繁荣。


    吴文科表示,为使完善后的奖励活动名实相符,可参照“双百”方针的相关表述,将奖项名称相应调整为“百花竞艳工程”奖。这样改进和优化的好处显而易见:一可鼓励整个文学艺术事业和人文社科研究的全面繁荣与共同发展;二可全面调动地方党委宣传部门对于不同文艺门类及学术理论工作的同等重视,减少并杜绝为了评奖政绩可能存在或会出现的厚此薄彼乃至顾此失彼;三可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党全面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及其在文化艺术行业与人文社科领域的方针政策与价值导向。


来源:南方都市报



08

公保扎西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校友


将青海文都古城遗址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青海文都古城是元代以来国家军政防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文化价值。为此,公保扎西提交提案,建议将青海文都古城遗址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提案中说,文都古城作为元代青藏地区的重要连接点,见证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实施全面管理的历史事实,是证明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活化石”。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1988年文都古城遗址被青海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引起了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国际上研究元代历史专家学者的关注。做好文都古城遗址研究和保护工作,对强化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证明、对外讲好中国各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大意义。


    公保扎西建议,将文都古城遗址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文都古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加大发掘研究支持,组织专家学者对古城文化历史进行深度研究,彰显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融合包容、共同发展的历史文化。就近复原文都古城面貌,整合当地名胜古迹、十世班禅和喜饶嘉措大师纪念馆、西路军红色文化遗迹等,科学布局,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民族团结教育基地,打造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高原人文景区,弘扬文都古城遗址心向中华、维护统一的爱国优良传统。


来源:青海日报

记者:张晓英



信息搜集 | 刘蕙嘉 雷来才 何胜男

排版 | 刘恋

责编 | 何胜男

审核 | 元静



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

避免收不到消息

请一定星标关注我们哦








关注两会丨北师大人的声音(一)


关注两会丨北师大人的声音(二)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